专业没了咋办?拥抱变革才有新机

 作者:吴金娇 来源:文汇报 发布时间:2025/7/23 15:42:29 字体大小:

2025年3月,梁贺君跟船出海捕捞。(受访者供图)

■本报记者 吴金娇

人还在大学,专业却没了?伴随着学科专业调整,类似的情形正在大学里出现。

2023年,为贯彻教育部“新工科”建设战略部署,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全面启动新一轮专业结构优化调整。其中,物流工程专业因学科布局调整暂停招生,涉及8名专任教师的转型发展问题。时年41岁的梁贺君就是这“八分之一”。专业停招后,不少教师直言,自己面临着教学和科研方向的双重断裂。

重新归零后,大学教师何去何从?

从最初的迷茫、失落,到完成转型,出任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教师,梁贺君在这场变局中主动拥抱变革,并通过企业挂职实践实现“人工智能+远洋渔业”的产教融合,完成了教学的升级。如今,梁贺君已成为上海海洋大学渔业工程与装备团队的核心成员。接受采访时,他说:“专业转型,不仅是一次职业路径的改变,更是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。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本质,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信心。”

专业调整不是“撤退”,而是升级

学校物流工程专业暂停招生后,梁贺君的内心一度抗拒、倍感迷茫。毕竟,他已经在物流工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,像《冷链物流》《食品仓储与配送》这些课程,他已教授多年,课堂节奏、教学设计、学生反馈都驾轻就熟。“突然之间要重新备课、重新规划教学方向,这种归零的感觉让人很不适应。”

更让梁贺君焦虑的是科研上的“断裂”。过去这些年,他在智慧物流、供应链优化等领域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。但随着专业调整,这些研究方向似乎瞬间失去了依托,曾经的努力都将被搁置、甚至废弃。那种无力感和失落感,至今让他记忆犹新。

然而,工作还要继续。学科专业调整后,梁贺君也“换岗”了,来到了机器人工程专业。这是一个高度交叉融合的新工科方向,涉及机械、电气、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。面临新的挑战,他意识到,这次专业调整并不是一次被动的“撤退”,而是一次主动的升级;不仅仅是岗位的变化,更是知识体系、教学方法和实践能力的一次重构。身为一名教师,如果不能正视变化、拥抱变化,那就可能被时代淘汰。

为尽快适应新的教学与科研任务,他开始系统地学习相关课程内容,查阅大量资料,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。凭借大数据分析的专业背景,他很快就补上了机械、电气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短板。

转型不是放弃过去,而是再创造

深耕新工科专业,离不开产教融合的实战经验。2023年11月,梁贺君前往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挂职。

来到企业后,梁贺君充分发挥自己在大数据领域的专业优势,主动到舟山、烟台、深圳等地的远洋捕捞船、渔获加工厂生产一线,了解远洋渔业在数字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发展方面的需求和痛点,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找准方向。

在中水集团,他的科研能力也逐步得到展现。“远洋渔场高精自主导航探鱼智能艇研发与应用示范”“AI国际履约助手及合规在线学习平台研发项目”“超低温蓝鳍金枪鱼高品质海产品开发及市场推广”……一系列科研项目顺利获批,成为他挂职工作亮眼的成绩单。此外,他还获批了市教委市级项目“基于AI大模型的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助手”。这些项目的成功立项,不仅为他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,也为他找回教学自信。

“所谓转型,并不是放弃过去,而是将过往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整合、拓展和再创造。”从企业挂职返校后,梁贺君积极投身“人工智能+”课程体系建设,主持了三门校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。眼下,他正尝试将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分析与机器人工程深度融合,探索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模式。

信源地址:/html/shownews.aspx          
分享1
版权声明
?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
?